杨毅平
龙崖战歌
南宋后期,烽烟四起。1234年,蒙古灭金,宋蒙败盟。1235年,蒙古窝阔台汗兵分三路,开始侵掠南宋。从1236年至1239年,西线战场的蒙军多次攻陷四川,形势愈加严峻。嘉熙三年(1239年),南平军治所从南川铜佛坝(今綦江赶水镇)迁往隆化县城,民国《南川县志》曰:“南宋理宗嘉熙三年移军隆化,与县同治,故吾邑有古南平之称也”,南平军的职能从平僚正式转为抗蒙。
嘉熙四年(1240)年,孟珙擢升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路,遣副手彭大雅新筑重庆山城,彭大雅派部将甘闰于钓鱼山筑寨。淳祐三年(1243年),四川安抚使兼知重庆府余玠,“依山为垒,设险守蜀”,在川东、川南山势险要处结寨筑堡,构筑了抗蒙山城体系。宝祐五年(1257年),蒙哥汗正式下诏灭宋,蒙古侵宋由抄掠转为以全面占领宋土为目的。
与此同时,蒙军另一个酝酿已久的“斡腹攻蜀、斡腹入广”的“斡腹之谋”也开始紧锣密鼓实施,这一“捣虚”策略,以已占据云南的蒙军从南面向南宋腹地发动进攻,以置南宋于死地,是一个大迂回、大包抄的战略。宝祐三年(1255年)秋冬,蒙军兀良合台部突然从云南北出夹击四川,经叙州,一直打到重庆、合州两城之下,使宋廷骤感来自南面的严重威胁。《宋史全文》卷三十五《理宗五》载,宋理宗“朕夜来反复思之”,对蒙军“斡腹之谋”寝食难安,当年11、12两月,先后数次召集郭槐等大臣商议应对之策,发出了“当选一猛将,提万兵于施、黔以上,为控扼计”“如南平据险置司,则沅、靖可无透漏之虞,须先措置调兵方可”“与淮西科五千人,仍度何所屯驻,何所给饷,即令理会可也”等系列圣旨。龙崖城为宋理宗亲自下令修筑,故龙崖城两块古碑上均载有:“上有旨,筑南郡四城”“上有旨,城南平”。南平知军史切举接旨后,于第二年用三个月完成了龙崖城的修筑,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八《舆地·金石》载有现已遗失的“古磨崖筑城碑”,“宋宝祐四年,上有旨,筑南郡四城。南平守臣史切举,奉梱令城马脑山。四月丁卯而裁,六月戊寅而毕。”
为了防御蒙军实施“斡腹之谋”,朝廷派遣名将吕文德驻守播州,吕文德令部将茆世雄协助播州杨氏家族在龙岩山上修筑了龙岩城,《杨文神道碑》记载“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宝祐六年(1258年)四月,蒙哥汗亲率大军由秦岭南下川东,先后攻占大获城、运山城、青居城、大良城等四座城堡,直抵合州钓鱼城。至年底,四川地区除重庆、合州两座孤城,仅余夔州一路。危急之时,南宋诸将陆续自荆襄领兵入蜀,增援夔州路。十二月,淮南东路将领茆世雄从播州调防到南平军担任知军并进驻龙崖城,这就是龙崖城摩崖碑所记的“越三年,守臣淮东都梁茆世雄,戍罗播,城龙岩,毕事,嘉平,奉梱命领郡寄。”
宝祐六年(1258年)十二月,蒙军都元帅纽璘在攻占领涪州时,派麾下大将完颜石柱进入隆化县,与从荆襄增援隆化的宋勇胜军发生激战,宋军败,勇胜军统制詹均被俘后,威武不屈,绝食而死,蒙军摧毁县城,史称“戊午兵燹”。开庆元年(1259年)一月,纽璘兵分水陆两路,大举南征思、播二州,企图从东向西打通蒙军实施“斡腹之谋”的通道,其陆路军队先后于一月和二月两次攻打龙崖城,均被守城宋军打败,“龙崖城抗蒙记功碑”载:“正月,贼酋重兵攻城。二月,再寇,斩虏使,焚伪书,诸将争击,贼败而退,献俘授馘,功不一书。”
龙崖城之战,彻底破灭了蒙军的“斡腹之谋”,引起朝廷轰动,从宋理宗到朝廷重臣都纷纷嘉奖,龙崖城“遂为南方第一屏障”。“龙崖城抗蒙记功碑”载:“梱台以全城却敌,闻之公朝,上恩叠颁,宰、揆、枢、宣钧翰踵至,咸谓兴筑以来所创见也。”
由此可断,马脑城之筑,是南宋朝廷的国家战略与国家工程。马脑城之战是彻底破灭蒙军“斡腹之谋”的关键一役。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隆化军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爱国凯歌。
千年时光,青山不老,唐宋隆化,绚烂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