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30日 星期四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凉山
看索玛花开幸福来

“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 ”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彝乡行见闻
服装厂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
古村旅拍。
彝家脱贫致富的现代化智能大棚。

  □ 记者 邓伟 陈小峰

  不到凉山,不知凉山之美,更不晓凉山之变。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国知名的资源富集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寄予厚望的地方。

  凉山,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不断创造发展奇迹。2020年,凉山州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贫105.2万人。2023年,全州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13220元,是十年前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1628元的8.1倍。而今的凉山,山河升腾着新鲜的气息,乡村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5月14日~16日,由中国报业协会、四川省报业协会、中共凉山州委主办的全国主流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大会暨“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彝乡行活动在四川省凉山州举行。活动期间,本报记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主流媒体记者深入凉山州西昌市、昭觉县、冕宁县的乡村、社区、园区,近距离领略凉山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奋进之姿和发展之变。

  昭觉县三合村、沐恩邸社区

  感恩奋进 幸福日子比蜜甜

  五月的凉山,索玛花开正艳。

  从西昌出发,经过两小时车程,我们来到了昭觉县三河村。村口,“共产党瓦吉瓦(彝语,意为‘好得很’),习近平总书记卡莎莎(彝语,意为‘谢谢’)”的标语格外醒目。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河村视察,走进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户贫困家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开出良方。

  6年过去,三河村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短期,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让他们能够有一技之长;中期,养殖乌金猪、西门塔尔牛、中华蜜蜂等优质畜禽;长期,川牛膝、冬桃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现在日子过得好了,新房子、新公路,一切都比原来好多了,卡莎莎!”吉好也求说,2019年春节前,他们一家搬进了新房,他有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再加上经营小卖部、养牛和种植农作物,去年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

  在三河村,人们以感恩之心为动力,努力奋斗。村民广场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几个大字,映照着三河村的发展之路。

  在昭觉县,同样过上幸福生活的不只有三河村的群众。

  在城北镇沐恩邸社区,我们遇见了从“悬崖村”搬下来的曲西。她正在商铺一边忙着收款,一边忙着给顾客拿饮料。这是她和丈夫吉克木果来到沐恩邸社区居住后开起的杂货铺,主要由曲西打理,闲暇之余照顾老人和孩子。她笑着说:“店铺一个月能赚两三千元钱,我们的日子过得挺不错!”

  沐恩邸,即“沐浴在党恩下的府邸”。作为昭觉县最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社区通过“1357”基层治理模式和“双联四包”工作模式的积极探索,创建服装厂、彝绣工坊和创业就业中心,建立社区彝绣培训班,让妇女群众实现“抱着娃、守着家、挣着钱”。还通过免费技能培训,引导青壮年外出务工或利用悬崖村的土地发展民宿产业,种植油橄榄、脐橙,养殖蜜蜂等,切实让居民的腰包“鼓起来”。

  “以前住在山上,条件很差,干啥都不方便,能搬进这么好的新房,是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说起移民搬迁后的生活,曲西竖起大拇指,“共产党瓦吉瓦,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出行、就医、就学也方便,相信以后会过得更加红红火火!”

  西昌市大石板古村

  文旅融合 古村落蝶变网红地

  背倚螺髻山,面朝邛海,在距离西昌市中心仅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村庄——大石板古村。

  据史料记载,大石板古村曾经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商贾云集之地。随着时代发展,茶马古道、水运逐渐没落,部分老屋年久失修,许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大石板古村似乎就此没落。

  转机发生在2020年,大石板古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和西昌市宅基地改革试点,引用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等建筑手法,重塑古村质朴模样,建立山、水、林、田、路立体传统村落体系,让古村落沉睡的老宅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古村的新生带来的不仅有“颜”更有“值”。大石板古村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龙头,引进多家知名民宿品牌,并鼓励老百姓把拆迁安置房、闲置集体资产利用起来,修建民宿和餐厅,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村有不同层次民宿、客栈超过了200家,400多户参与经营,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万元,年增长近50%。和民宿相伴而生的还有餐饮产业。

  行走在古村,人们对旅游体验的方式也在改变,这就催生了古村另一产业——旅拍。

  如今,在大石板古村拍上一组精美的民族服饰照片成为游客打卡的“标配”。2023年以来,已有70多家旅拍店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如果你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搜索西昌附近的旅游地,一定会有大石板古村这个热门打卡地。

  28岁的村民周创新,中专毕业后曾在西藏为新人拍婚纱照。2023年春,他听说家乡因为乡村振兴而大变样,毅然返回古村,开了一家名为“沐橙摄影”的民族服饰体验馆,利用自身所长,专营民族风写真拍摄。“我负责摄影,妻子负责化妆,人手不够的话再另请帮工。”周创新说,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平均每天拍摄二三十组,去年开店投入的20多万元已经回本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推广彝族文化,也希望今后能多开几家分店。”

  冕宁县建设村

  产业引领 小村庄跑步进小康

  走进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规模化、标准化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园区映入眼帘,成片的大棚内,一串串青翠欲滴的葡萄缀满枝头。再过一个多月,这些饱享日光浴的优质葡萄将迎来丰收。

  村民邓天秋正在葡萄大棚里忙前忙后。我们村现在家家有大棚,靠着葡萄产业,我们收入实现了翻倍增长。”邓天秋难掩笑意地说道,她家有5亩大棚,大棚里种上了阳光玫瑰,每年的总收入能达到20多万,一家住上了两层的小洋楼,生活也是越过越红火。

  曾经,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前面荒滩,后面荒山,有女不嫁峡口湾(峡口湾就在建设村)。”如今,在凉山提起建设村,无人不知道。

  说起建设村的变化,村文书朱小虎如数家珍:“建设村雨水充沛、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瓜果蔬菜品质好。平坦的地形,交通的便利,海拔的适中有利于各种项目的开展。关键,我们的村民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面的小康是奋斗出来的小康,村民们的齐心协力、踏实肯干的品质造就了建设村如今的辉煌。

  近年来,该村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做精葡萄等果蔬产业,推动农业产业从单一的种植向文化、旅游等多元化发展,使小小果蔬成为全村点绿成金、农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目前,全村建有设施大棚4200亩,建成葡萄园、草莓园、樱桃园、桃花园、蓝莓园,2023年农业特色产业产值达2亿元。

  该村还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为突破口,流转闲散土地并投资进行综合整治,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村村民全部实现了股东身份,每年保底分红13%以上,在建的田园牧歌度假酒店村民占股80%,村集体占股20%,年底按股分红。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建设村又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乡愁文化有机地融合到山水田园,走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现已建成精品民宿客栈20家、星级农家乐17家,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超四星级湖畔酒店,预计2024年旅游业年收入3000万元以上。

  变化,不止于此。

  在凉山,变化随处可见。

  (本版图片由凉山日报社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 ”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彝乡行见闻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重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03版:副刊
   第04版:专刊
走进凉山 看索玛花开幸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