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佳遥
2016年,张延退役返乡,开始创业;2017年,时圳熙心怀梦想,来到乡村小学成为特岗教师,开始教书育人。他们在同一座城市书写着不同的奋斗故事,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向着未来延展。
2018年,两人相识了。在那时,他是她眼中英俊帅气、才华横溢的阿延,她是他眼中知书达理、善解人意的时老师,这对羡煞旁人的恋人在次年携手步入婚姻殿堂,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她是“合伙人”
助力丈夫追逐梦想
张延的青春岁月几乎都在部队度过,他曾在中朝边境戍边、担任军事记者。在八年的军旅生涯中屡获嘉奖——连续5年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荣立三等功两次。军旅生活培养了他好学上进的品质,也铸就了他敢闯敢拼的劲头。
退役返乡后,张延决定发挥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的特长优势,创业开办影视制作工作室。
都说市场是检验技能的试金石,果然,多年的专业技能沉淀很快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工作室的发展态势良好、业绩喜人。但张延一直都有一个重穿军装、服务人民的梦想。和妻子商量后,他决定备考公务员,加入服务人民的队伍。
起初,张延准备一边开工作室,一边备考。“双线”开工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学习总被工作打断,忙完工作室的事务常常已是深夜,熬夜学习效果甚微。其实,张延也曾想过脱产备考,但每当他想到脱产备考意味着家庭少了一份收入来源,不忍心让妻子一个人承担经济压力,还是决定克服一下、坚持一下。
多次落选后,看到心灰意冷的张延,时圳熙帮他作出决定——停止工作,脱产备考。为了全力支持丈夫,时圳熙扛起了家庭的担子,鼓励丈夫全身心投入考试,成为丈夫逐梦路上的“合伙人”。
2021年,张延如愿考进了区城市管理局,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挥他的宣传特长,再次扛起摄像机,记录、宣传单位的创新举措、工作成效、典型事迹。踏实肯干、虚心好学的他很快就成长为单位的宣传骨干。
他是“多面手”
帮助妻子排忧解难
去年10月,时圳熙获评“2023年重庆市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张延陪着她一起去重庆领奖。颁奖现场,张延在台下看着台上万众瞩目的妻子,倍感骄傲。而在妻子时圳熙看来,“军功章”有自己的一半,也有丈夫的一半。
今年是时圳熙从教的第7年,也是她结婚的第5年。5年多来,丈夫的陪伴与支持让她得以心无旁骛地拼事业。这些年来,她从青年教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带领学校最薄弱的英语学科“逆袭”成为全区同类学校第一名,一系列瞩目的成绩离不开她的努力,更离不开丈夫的助力。
时圳熙坦言,当时看中张延就是看中他的成熟稳重、足智多谋。多年的相处的确证明了她当初的“慧眼识珠”,“多面手”丈夫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总是帮她出谋划策、鼎力相助,成为她进阶路上的“最佳搭档”。
教育,需要情怀,更需要实干。时圳熙在乡村小学任教英语学科,孩子们对英语学习很陌生、感知能力较差,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她琢磨着将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创新教学方式,希望用“情景教学法”让课堂变得鲜活,让学生们充分地参与到英语教学中来,真正体会到英语带来的快乐。
实践过程中,时圳熙遇到了不少困难。当时学校设备老旧,很多功能无法实现,张延就把自己以前创业时用于影视制作的笔记本电脑“贡献”出来,支持妻子事业;多媒体课堂所用的APP功能不熟悉,张延主动认领“任务”,百度自学操作步骤,然后再教妻子,为妻子节省时间、精力;缺乏精美教具,张延陪着妻子熬更守夜自制教具……
在丈夫的助力下,一个个困难迎刃而解,教学工作得心应手——新颖的教学内容、全新的教学模式,让时圳熙的英语课成了学生们“最高期待指数”课堂,教学成绩遥遥领先。
作为学科带头人,她毫无保留地向同事们分享教育经验,带领学校最薄弱的英语学科教学质量逐年提升。2020年,她的班级英语学科成绩跃升至全区同类学校第一名,扭转了以往英语教学质量落后的局面,给乡村教育带来新气象。
结婚5年来,夫妻俩生育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小家庭在夫妻俩的精心经营下充满了幸福和欢笑。他们并没有在琐碎的柴米油盐中消磨对对方的爱意,而是风雨同舟、携手共进,同学习、共进步,用敬业奉献和相亲相爱涵养了良好家风。在他们看来,爱情,有了家庭责任的加持后变得更加浓郁和坚韧。
一路走来,他们,是爱人,更是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