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张延 杨建军)近日,在南涪路改造项目工地,建筑垃圾运输车在装满后驶向出口。现场管理人员对车辆车牌进行拍照上传至“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平台自动生成“电子渣票”,实行“一车一票”有序放行。车辆随后按指定路线驶往处置场所,经道闸自动识别车牌并核销渣票后,完成进场处置,形成完整的运输闭环。
“以前每车都要手工记录,手续繁琐效率低。”项目运输负责人李渔表示,“现在扫描车牌即可自动生成电子记录,车辆出场时间缩短70%以上,数据更准确,监管部门还能实时查看轨迹,有效防止违规倾倒。”
据了解,区城市管理局依托全市“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平台,打通审批、监管、执法线上环节。出渣项目可在线办理行政许可、申领电子渣票,避免多头奔波、资料重复提交。针对用户操作不熟的情况,采取“首运现场指导+线上实时服务”模式,确保系统顺畅使用。
此外,区城市管理局创新推行“线上审批+线下服务”双线管理,探索装修垃圾运输车辆“区域备案”机制,实现建筑垃圾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闭环监管。累计督查服务城区在建工程2200余次,开展联合执法67次,查处违法案件301起,整改乱倾倒点位25个。
目前,全区已全面推广“工程渣土治理利用”平台,今年新增车辆抓拍、智能道闸、GPS定位等感知设备200余台,实现出渣项目与消纳场所数字监管100%覆盖、电子渣票使用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