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国友
晨光还未透进窗帘,电视机已亮起微光。我坐在沙发上,指尖轻轻摩挲着膝盖上的旧军裤——裤脚还留着当年训练磨出的毛边,布料虽已洗得发白,却像一枚勋章,承载着我二十七年军旅生涯的记忆。转业到地方已有二十多年,可每次听到与军队、国防相关的消息,胸腔里那颗“兵心”依然会怦然跳动。此刻,等待九三阅兵开始的间隙,手心竟悄悄沁出了汗。
昨夜几乎未眠。书桌抽屉里摊着一本泛黄的军旅日记,第一页是我1974年刚入伍时写下的:“若有战,必请战!”那时我才十八岁,背着行囊离开家乡,站在军营操场望着升起的五星红旗,只觉得浑身血液都在沸腾。往后二十七年,从边防哨所的风雪值守,到演训场上的摸爬滚打;从青涩新兵到带领战士的连队干部,军装换了好几套,肩章添了新徽章,可那份对国家的赤诚,从未消减。转业那天,我把红色军官证小心收进盒子,对着军营敬了最后一个军礼,心里默念:就算脱下军装,我也永远是个“兵”。
电视机传来熟悉的旋律,阅兵仪式即将开始。我坐直身子,目光紧锁屏幕,仿佛回到当年在部队集体观看阅兵的场景:我们围坐在操场看台上,手握小马扎,每当熟悉的方阵走过,大家都忍不住鼓掌欢呼。如今虽独自坐在客厅,那份激动却比以往更强烈。
国歌响起的瞬间,我下意识起身立正,右手举到额前敬了一个军礼。屏幕上,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的步伐,每一步都铿锵有力。阳光洒在肩章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那光芒里,有先辈鲜血铸就的荣耀,也有当代军人守护和平的决心。看着他们走过天安门广场,我忽然想起我在边防站岗的日子——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只要看见国旗在哨位上空飘扬,便觉得再苦也值得。如今国家国防力量日益强大,这份安稳,是无数军人用青春换来的,也是我们在地方岗位安心工作的底气。
紧接着,地面方阵依次登场。徒步方队的战士们身姿挺拔,眼神坚毅,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划一,仿佛是用尺子量出来的一般。看着他们,我不禁想起自己当年训练的日子——为了练好正步,我们在腿上绑着沙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汗水浸透了作训服,脚底磨出了水泡,可没有一个人叫苦。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动作的背后,都是对责任的坚守,对国家的承诺。
装备方队缓缓驶过,坦克、装甲车、导弹车排列成行,铁甲洪流滚滚向前,展现中国国防的硬实力。我凑近屏幕细看每一款装备,心生感慨:当年训练时装备还很简陋,如今祖国军工技术日益先进,这些“大国重器”正是守护和平的底气。几年前带孙女去军事博物馆,她指着现代化装备模型问我:“爷爷,这些武器是不是能保护我们不被欺负?”我用力点头,心里满是自豪——二十多年间,我亲眼见证着祖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蜕变,从身边的基础设施改善,到国防力量的跨越式发展,每一点变化都让我这个老兵心潮澎湃。
空中梯队的出现,更是让我心潮澎湃。一架架战机编队飞行,在蓝天上划出美丽的弧线,轰鸣声震耳欲聋,却是最动听的乐章。我想起当年在部队,第一次看到战机升空时的场景,那时我站在跑道旁,仰着头看战机直冲云霄,心里满是羡慕与自豪。如今,我们的空中力量早已今非昔比,这些战机不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更是守护领空安全的“钢铁雄鹰”。进入新时代,我无数次在新闻里看到战机护航、航母远航的消息,每次都忍不住和老战友们在微信群里分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着对部队的牵挂,对祖国的祝福。
阅兵结束,我坐在沙发上久久未动。电视里回放着精彩画面,我的思绪飘远,耳边响起一句话:“没有强大的国家,就没有安稳的日子。”
九三阅兵,不仅是一场盛大的仪式,更是对历史的铭记与致敬。阅兵场上,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兵方阵、那些刻着英雄名字的旗帜,都在提醒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更不能辜负先烈的牺牲。只有铭记历史,才能让和平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扎根,才能让人类远离战争的阴影。二十四年的地方工作中,我曾多次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每次给年轻人讲述历史、分享军旅故事,都希望能把这份“铭记”传递下去——和平来之不易,唯有珍惜,方能守护。
站在阳台望去,只见楼下公园里孩子们嬉戏玩耍,老人悠闲散步,一片祥和。我知道,这份安宁是无数军人用青春守护的成果。作为一名老兵,虽已转业二十多年,但我的“兵心”永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