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佛山东麓的峡谷褶皱间,云雾常绕的群山深处,藏着一个被山水偏爱的村落——山王坪镇庙坝村。
曾经,这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闭塞村落;如今,沥青路通到家门口,黄连地里长出“金疙瘩”,摄影爱好者循着鸟鸣而来,村民的笑脸映着山间的朝阳。
从“深山穷村”到“市级文明村”,再到“全国文明村”,庙坝村的每一步跨越,都呈现着日益挺拔的经济筋骨,饱含触手可及的人文温度,更彰显着生态保护与生活改善相拥的和谐幸福,在金佛山东麓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党建引领 让文明种子扎进乡土根系
“村里的事,党员先扛;群众的难,党员先帮。”庙坝村党支部书记程坤祥常说,庙坝村能有今天的变化,关键是把党支部建成了“主心骨”,让党员成了“领头雁”。
每月固定的主题党日,是庙坝村雷打不动的“民生议事时间”——没有冗长的报告,没有生硬的宣讲,党员们搬着小板凳围坐在院坝里、田埂上,和村民一起拉家常、议难题。“张大妈家的水管冻裂了,得赶紧修”“后山的黄连地缺条灌溉渠”……你一言我一语间,党的政策理论变成了刨地的锄头、铺路的石子,文明的种子也顺着这些“接地气”的讨论,悄悄扎进了乡土的根系。
老党员冯学才是庙坝村文明新风的“活符号”。今年68岁的他以身作则,化身文明使者穿梭于各村民小组,或于庭院巷陌分享环保心得,或在田间地头传递和谐风尚,带动群众踊跃投身文明创建浪潮,村民们见了他就笑:“老冯,今天又有啥新学问?”在他的带动下,如今村里的巷道干净了,沟渠通畅了,连墙角的青苔都透着股精气神,不少村民也跟着养成了随手清扫、爱护环境的习惯。
40多岁的党员余文祥,则成了村里老人们的“贴心儿子”。庙坝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不少。余文祥主动揽下了照顾老人的活儿:帮80多岁的刘绪福老两口买米买油,帮行动不便的田开权老人拉肥料、干农活,逢年过节还会去看望老人。
在冯学才、余文祥这样的党员带动下,庙坝村渐渐形成了“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好氛围——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红白喜事简办节约,垃圾分类成了习惯……文明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村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日常。
基建升级 让好日子沿着道路铺开来
“以前进庙坝村,那真是‘晴天吃灰、雨天踩泥’!”村民吴进财回忆起十年前的路,至今仍觉得“遭罪”。那时村里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晴天摩托车开过去,扬起的灰尘能把人“裹”住;雨天更难走,泥巴能没过脚踝。
如今,这样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2018年,庙坝村争取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率先修通了一条5公里长的沥青路。黑色的沥青路面像一条丝带,从山外的主干道一直延伸到村中心,车轮碾过路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在村民听来,比山里的山歌还动听。
“现在骑摩托车出山,20分钟就到镇上,拉多少黄连都不怕颠!”吴进财笑着说。更让村民开心的是,村里还把家家户户门口的小路硬化了,连最偏远的何仕学家,门口也修了1米宽的水泥路。今年挖黄连,用三轮车“突突”两声就运到了院坝。
最让药农们乐呵的,是那条专门为黄连种植修的“便民路”。庙坝村是有名的黄连之乡,后山的几百亩黄连地是村民的“钱袋子”。以前,黄连地只通一条狭窄的山路,采摘时只能靠人背肩扛,效率不高。前两年,村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头投工投劳,修了一条2.5公里长的“黄连便民路”。何仕学蹲在路边算了一笔账:“以前一人一天顶多采15斤黄连,路通了之后,一天能采25斤!”
基础设施的改善,不止于“路”。新水池里的水甜得能直接喝,智能电表让缴费不用出村,污水管网藏在地下“默默干活”——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方便,让“文明”不再是墙上的字,而是脚底的路、头顶的灯。
生态守护 让绿色红利装进百姓口袋
清晨薄雾笼罩山林,护林员张廷刚已背着工具踏上巡山路,途中认真检查黑叶猴、红腹锦鸡的补水点与投食台。“这山是我们的根,得守好!”守护山林10余年,他每天往返20公里,风雨无阻。“这两年猴子更亲近人了,游客举相机也不躲。”村民周建民指着密林笑道。
庙坝村的生态保护从非“单打独斗”。村党支部将其纳入党员承诺制,把主题党日开在山林田埂间,组织党员签订生态保护承诺书,还组建15名党员带头的生态巡逻队,全年巡山16次,排查火灾隐患、制止乱砍滥伐、宣传保护知识。
在党员带动下,村民逐渐养成护林习惯。“以前有人进山套兔子、打鸟,现在没人做了,大家都知护好山是留财富给后代。”程坤祥说。
生态向好也带来红利。近年,庙坝村优良生态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天山坪峡谷成拍摄珍稀鸟类“网红地”。村民梁大文最先嗅到商机,他家住峡谷口,此前靠养中蜂、采蜂蜜为生。2016年,见来拍鸟的爱好者增多,背着重设备却难寻食宿,他便一边养蜂,一边翻新自家老房做客房,在院坝搭遮阳棚,办起“拍鸟驿站”。
驿站初开张时条件简陋,仅几张硬板床、家常饭,却因位置佳、服务热情,渐渐有了回头客。一次,一位摄影爱好者拿红腹锦鸡照片问梁大文,他乐答:“这是‘野鸡’,小时候常见!”在他指引下,对方不仅拍到红腹锦鸡,还抓拍到白颊黑叶猴。照片上网后引发摄影圈关注,更多人专程来庙坝村拍鸟。
梁大文随之升级服务:帮客人搬设备、按季节推荐拍摄点,甚至自学拍鸟给专业建议。如今,他的驿站成摄影爱好者的交流“小据点”,旺季时常一房难求。“养蜂、驿站双份收入,都是生态给的好处!”身为护林员的他,每日打理驿站、照看蜂箱之余仍会巡山,看着珍稀动物增多、游客笑意满盈,他更坚信:“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金山银山!”
产业兴旺 让钱袋子鼓出甜蜜幸福感
“黄连苦,蜂蜜甜;日子苦尽,甜就来。”这句话道出了村民们的生活变迁。
庙坝村地处高山,几乎没有成片的良田,但丰富的森林植被、凉爽湿润的气候,却为黄连种植提供了绝佳条件。2014年,村里成立了黄连种植专业合作社,整合零散的地块,引进智能灌溉设备,邀请农业专家来指导种植技术,大力发展黄连种植。“以前种黄连,全靠人力,产量低、卖不上价,日子过得紧巴巴。”村民康成荣说,最困难的时候,他家连孩子的学费都凑不齐。
村里成立合作社后,康成荣家最先加入,不仅扩大了种植规模,还学会了科学管理。如今,她家的黄连亩产比以前提高了三成。靠着种黄连,她家成了村里的致富示范户。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庙坝村的黄连产业渐渐形成了“种苗培育—标准化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村里建起了烘干房、包装车间,10家合作社联手,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让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庙坝黄连,走进了大城市的药店、超市。
村里独特的气候条件盛产五倍子,用五倍子花酿的蜂蜜,因口感醇厚、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卖到200多元一公斤,每年都被订购一空,养蜂成为当地村民另一重要收入来源。今年,全村共有80多户村民养殖中蜂1600多箱,产量4000多公斤。
不只如此,方竹笋是庙坝村的另一棵“摇钱树”。庙坝村海拔1200多米,适合笋竹生长。每到秋天采笋季,在3000亩方竹林里,大家背着竹篓,戴着草帽,熟练地采摘鲜嫩的竹笋,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
如今的庙坝村,不仅是全国文明村,还是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金佛山东麓的风拂过,带来的不仅是草木的清香,更有文明生长的声音——那是村民们日子越过越旺的声响,是乡村振兴的美好乐章。
(本版稿件由记者刘晓娟采写,图片由山王坪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