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钰垚)6月28日是“国际癫痫关爱日”。癫痫,俗称“羊角风”或“羊癫风”,是我国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患者总数约900万,每年新增约40万病例。癫痫发作是否等同于全身抽搐?其危害有哪些?能否有效控制?记者就此咨询了重医附属南川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副主任陈莉。
许多人认为癫痫发作就是患者倒地、全身抽搐。陈莉指出这是误区:“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异常放电导致的功能障碍,发作形式多样,抽搐仅为其中之一。”她介绍,癫痫还可能表现为“失神发作”(患者突然愣住、意识短暂丧失,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或“部分性发作”(单侧肢体局部抽搐、麻木或感觉异常等)。
陈莉介绍,无论何种发作形式,均可能对患者造成多重危害:发作时意识丧失或肢体失控易导致舌咬伤、摔伤甚至骨折等意外;更重要的是,每次发作都可能损伤大脑神经元。“反复或严重的损伤具有累积效应,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性格改变、反应迟钝等认知情感损害,严重者可致工作、生活能力逐渐丧失。”陈莉说。
尽管危害不小,癫痫却可通过规范治疗有效控制。“临床数据显示,约70%接受正规系统治疗的患者能实现控制发作的目标。”陈莉表示,这部分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甚至可逐渐减药、停药,实现长期无发作。对于剩余约30%药物控制不佳者可通过手术评估、生酮饮食疗法等补充手段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陈莉提醒广大市民,要正确认识癫痫,破除“癫痫即抽搐”的刻板印象,理解其发作多样性和潜在危害。早诊断、早治疗、规范治疗是战胜疾病的关键。患者应树立信心,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多数人可控制病情,回归正常生活。社会也应给予癫痫患者更多理解与接纳,消除歧视,营造包容友爱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