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切实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引领作用,着力在我区耕地保护、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节约集约利用、生态安全方面下功夫,努力以更高水平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助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好“管家” “长牙齿”守牢耕地红线
2023年,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对耕地保护工作“开足马力”,在“管”“补”“守”方面下功夫,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成立区级耕地保护工作专班,建立耕地保护网格化动态监测机制和共同责任机制,出台系列文件和制度,推动部门、镇街贯通协作,全链条、全过程保护耕地。
落实耕地“两平衡”,全年通过市级审核耕地恢复补足14466亩,超额完成补足任务,确保耕地“进出平衡”。新增耕地指标5046亩,实现指标库由负转正,推进耕地“占补平衡”。
抓好“非粮化”原址整改,全面梳理即将成园成林的耕地,以“一地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扭转耕地流出态势。
强化耕地执法工作,开展土地动态巡查204次,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0件、违法面积约127.35亩。立案查处的福寿镇大石坝村违法占地修建房屋案,被自然资源部评定为2023年全国40个优秀执法查处案卷之一,也是全市唯一入选的优秀案卷。
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摸底存量建设用地248宗,用地面积约813亩,推进两宗土地成交入市。其中,石溪镇五星村原五星小学地块成交当日在现场颁发了不动产权证书,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拿地即交地,交地即交证”。
做好“规划” 高质量发展底色更足
规划是发展的科学引领。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统领、支撑、保障、约束作用,以国土空间布局的有序,促进发展的有序。
优化完善国土空间分区规划,深化“多规合一”,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初步完成国土空间分区规划数据库建设,强化规划的统筹和约束作用。
构建“两级三类”国土空间分区规划体系,初步确定“现代化郊区新城、先进制造业基地、文旅康养基地、特色农业基地”的规划定位。
合理划定“三区三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413.34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445.07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68.17平方公里,强化规划约束力。
启动8个片区17个乡镇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完成184个行政村(社区)的规划。对大观镇石桥村等39个村(社区)开展了实用性村规划修编,为懒懒山谷二期等80余个项目提供用地规划保障。
近年来,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运用高科技“赋能”工作提质增效,启动南川区实景三维建设工作,完成大观镇建成区15.06平方公里的实景三维成果展示,全面推进全区建成区范围约110平方公里的精细化实景三维建设工作。
当好“保姆” 要素保障服务更高效
土地是项目建设的重要保障。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吃透政策,深入挖潜,切实做好用地要素保障工作,助推我区高质量发展。
“快”——加快用地报批。2023年全年共办理土地预审10宗911亩,办理临时用地40宗965亩,获市政府批准建设用地22宗2329亩,有效保障洪塘水库、镁铝合金等一批重点项目用地。
“保”——推进土地供应。去年共新增储备土地2157亩,整治土地4003亩,出让土地2025亩、25.9亿元,划拨土地5972亩、19.16亿元,实际入库价款收入56.6亿元,保障项目用地需求。
“管”——强化供后监管。开展土地供后实地巡查140次,排查出超期未动工项目84宗、4348亩,已督促开工建设4宗,收回土地2宗。处置批而未供土地6015亩,完成全年处置任务的114.2%;处置闲置土地6宗,面积473亩,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提升规划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放管服”改革,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加快基层规划自然资源所标准化建设,推进“服务窗口前移”“执法下移”。
实施“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线上办件率达到92.35%;办理存量房转移登记业务3916件,最快办件时限8分57秒。
办理“不动产+水电气”,满足群众不动产与水电气过户“一窗通办”的需求。全力推广落实存量房双预告“带押过户”惠民政策,去年共办理各类不动产登记业务44002件,办结率与办件准确率均为100%,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
当好“卫士” 护人民安全和生态空间
2023年,全区应急处置灾险情21起,紧急撤离群众13户、39人,无人员伤亡,实现连续19年地质灾害“零伤亡”。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狠抓地灾防治“生命工程”,完善地灾防治综合体系,全区落实“四重”网格员292名,12名驻守地质队员全部驻守到位,发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3000余份。
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全面摸清全区地灾隐患点底数。强化“人防+技防”监测预警;在头渡镇金山湖举行“2023年突发自然灾害综合应急演练”,提高专业素养。
筹集市、区两级地灾防治专项资金,大力实施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全面完成大观镇周家岩等6处重要危岩点的排危抢险现场施工及竣工验收工作。全面推动三泉镇罗当口危岩综合治理工作,现已纳入全市治理工程项目库。完成避险搬迁737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强化矿业管理。维护矿产开发秩序,全年共处置项目工程砂石料12宗,304万吨。严格执行多部门共同选址论证制度,完成公开交易矿业权2宗,成交金额1.04亿元。推进绿色矿山建设9家,目前已建成市级绿色矿山1家。完成重庆市首次发现的国内罕见规模以石膏晶体为特色的喀斯特溶洞合溪镇文安洞的地质调查工作。
强化矿业执法。出台相关制度文件,持续开展无证采矿专项整治行动,开展矿产资源日常巡查172次,立案查处8宗,处置上级交办及人民来信等线索19条。
开展生态修复。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编制完成《南川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指导全区生态修复相关工作。推进大溪河流域5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进程,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对全区31家生产矿山进行全面清理排查,推进生产矿山“边开采、边治理”工作。完成12个复垦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复垦面积220亩。
(本版稿件由记者黎明采写,图片由区规划自然资源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