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骑龙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重要抓手,围绕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增收等为中心,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就业增收、民生服务等,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提升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抓因地制宜 展现美丽乡村独特魅力
农民要富,农村要美。骑龙镇充分结合民情村情,坚持做出特色、提升成色,以杨梅产业为脉络,凸显浓厚“杨梅文化”,实现乡村特色产业与景观完美融合。
提品质。投入资金完成石河村杨梅园提档升级及周边环境整治,补齐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引进专家、科技人才入园指导110余人次,科学种管全镇5000亩杨梅。
创品牌。扶持培育龙头企业1家,种植大户4户,放大骑龙杨梅产业发展效应。吸纳志愿者36人打造“梅好时光”帮帮团志愿服务队,通过网络平台广泛宣传推介,打响“骑龙杨梅”品牌,助力杨梅产业发展。
畅销路。构建集种植、销售、采摘于一体的杨梅产业集群,精心筹办杨梅采摘节,吸引区内外游客1万余人,采摘节售出杨梅6万余斤,带动当地群众增收150万余元。与浙江商户签订2.5元/斤保底收购协议,解决杨梅销售的后顾之忧。
抓基础夯实 催生乡村绽放新态势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
骑龙镇始终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解难题,不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持续开展农村厕所改造提升项目。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带动村民传统生活方式改变,验收2022年全镇无害化卫生厕所97个,整改进度100%。2023年新申报户厕改造31个,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化亮化乡村风貌。
推进石河杨梅新村村容村貌整治提升项目。争取补助资金100万元,实施杨梅新村旧房整治提升、公共环境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确保夯实辖区群众增收致富之基。
申报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争取补助资金,实施生产生活便道建设7.5公里和蓄水池建设3个,着力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农村水利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性保障。骑龙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于去年5月全部完工,并于11月通过区级验收,目前进展良好,强化了全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保护建设。
抓共建共享 激发乡村既有功能价值
村民的就业问题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骑龙镇柏林村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发展柑橘产业,促进百姓和集体增收。
农业+旅游。聚焦文旅融合配套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投入资金50万元,配套滴灌设施30万元,集中连片发展优质柑橘产业300亩,打造集采摘、垂钓、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点,辐射带动1340余名群众创业就业增收。
线上+线下。多元化解决产销一体化问题,线下通过基地采摘、零售和与城区大型超市签订供销协议,线上开辟团购、直播带货等方式,构建起线上线下双轨道销售格局。
粮食+经作。推广套种共育模式,套种大豆、胡豆等经济作物,在不影响柑橘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果园套种粮食作物产值达3万元以上,综合效益显著。
集体+农户。依托“村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有效带动90余户村民入园发展。
抓聚焦服务 提升乡村民生幸福指数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骑龙镇在提高精细化管理程度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
落实民政救助政策。做好医疗、因灾、困难家庭等临时救助申报工作,临时救助31户13万元。做好特困人员审核申报、动态调整、经费发放工作,为全年特困人员54人发放特困金63.9万元。完成高龄老人申报26人,发放高龄失能补贴5200元。全镇享受低保197户382人,共计发放低保金199.7万元。
帮助群众解决就业问题。针对各类重点帮扶对象,通过微信群、QQ群、短信、公示等方式积极为群众对接就业岗位,已实现新增就业56人,新增返乡创业24户,公益性岗位安置75人。开展灵活就业创业指导360人,开展职业指导300人,发放贷款20万元,实现就业稳固增收。
持续开展政策宣传。全力推动政策走进千家万户,提升全民参保、续保积极性,实现养老保险精准扩面,总参保人数147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87.67%,困难群众参保率100%。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重任千钧,惟有实干!骑龙镇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新的一年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为现代化新南川建设贡献骑龙力量。
(本版稿件由记者刘晓娟采写,图片由骑龙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