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区司法局立足“一个统抓、五大职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多项工作取得新突破。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基层立法联系点等4项工作被纳入全市改革试点。区司法局获评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获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最差行政效能乡镇街道大家评”成功入选全国市县法治建设典型案例。区司法局及法律援助中心典型案例获评清廉重庆建设示范标杆单位及优秀实践案例,南川区探索建立“法律诊所”推动法治乡村建设获评“全市精准普法工作最佳实践案例”。全局集体获得区级以上表彰8项次、个人表彰7人次。
亮点1
持续优化
法治观测(察)制度
创新推出法治观测(察)“六个一”系列活动,切实推进法治观测(察)工作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的贯通联动。收到法治问题和意见建议145件,101个问题建议得以有效解决,进一步打通了法治建设痛点难点堵点。相关工作机制在全市推广。
亮点2
提档升级“最差行政效能
乡镇(街道)大家评”机制
每季度对34个乡镇(街道)开展评议,已开展评议11次,评出“最差”乡镇34个次,约谈领导干部125人次。“最差行政效能乡镇(街道)大家评,促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案例入选全国市县法治建设典型案例。与最难办事科室群众评作为逆向“双评”机制获评“第一届重庆市改革创新提名奖”。
亮点3
做深做实
“基层立法联系点”
成功入选市人大常委会第三批基层立法联系点,建立健全立法征集意见建议工作规则、联络员队伍建设、信息采集员队伍建设等制度机制,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高起点建设、实效化运行。打造全覆盖意见收集反馈体系、构建闭环立法信息采集流程,全方位培养立法信息采集员综合能力,提升基层立法联系点整体功效。
亮点4
为重大涉法事务处置和
招商引资提供专业法律服务
组建法律顾问团,提前参与招商引资前期可行性论证、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工作,审查涉及新能源、健康、旅游、商贸等重大招商引资合同57件,出具法律审查意见132条。积极主动参与处置山王坪片区康养项目、“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等76件重大涉法事务。组织专业律师团队协助征收单位依法“拔钉子”,完成房屋征收案件审查13件。
亮点5
深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
行政执法改革
全面铺开镇街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区级赋权部门包片指导制度,编制全市首个《执法工作指引》,选取14个镇街作为全市首批试点单位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创新探索园区“综合查一次”组团式执法检查,开展执法检查9次,检查企业299家,发现问题380条,企业从每月最多接受38次检查减少到每季度不超过1次,有效监管不扰企。市委《每日要情》《新重庆》刊载相关做法,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法治日报等30余家媒体予以宣传报道。
亮点6
开展“构建涉企行政争议预防化解机制”改革试点
搭建服务企业通道,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四个一”(一本服务指南、一次执法检查、一次问需于企、一次法治体检)便企措施,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年受理涉企类行政复议申请70件,办结52件,其中,21件通过调解终止,涉企类行政复议案件实质化解率为100%。深化府院联动机制,建立行政复议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协调机制,推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全年化解行政争议68件。
亮点7
持续推进
普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建立“三单三书两表”制度体系,为全市精准化普法改革贡献南川经验。作为全市7个区县之一,启动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治素养提升示范建设,梳理企业从初创、运营、退出等全生命周期76条风险点、提出100多项应对措施,编制的三张“法治清单”作为全市优秀普法产品推荐到工信部。深化法治乡村建设,治理创新经验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0余家央媒报道推广。
亮点8
迭代升级多跨协同
人民调解工作体系
健全“三调对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法院审判管理系统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网上流程全线贯通,全面提升调解工作质效。指导公安、城乡住建等8个部门设立10个行政调解委员会,实现重点部门行政调解组织建成率达100%。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和“融网进楼”专项行动,各级调委会全年调解纠纷14280件,调解成功率达99.58%,依法解纷调解力指数达50.17。
亮点9
全面提质优化
公共法律服务
做优“法律诊所”品牌,组织开展村(社区)法律顾问与“法律明白人”结对子活动,常态化构建“1+N”服务模式,“法律诊所”推动法治乡村建设获评“全市精准普法工作最佳实践案例”。持续开展“法律服务园区行”,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93次,提供法律风险防范提示1560件次,开展合同审查529份,协助化解涉企矛盾纠纷113件。办理司法鉴定513件、公证1591件,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08件,为受援人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1439.1万元,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获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亮点10
持续强化
重点人群服务管理
持续推进重点人群“1+4”服务管理体系,完善定期研判、必接必送、分类管理、督查考核等闭环帮教管理机制,建立公安、司法行政排查专班和联合查找机制,重点人员必接必送率100%。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每月风险研判制度,与贵州道真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提升山区边界社区矫正工作质效。全年对违反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给予警告处分8人次,训诫36人次,撤销缓刑3人次,提请收监执行1人,无“两类人员”参与制造重大影响案(事)件。











